海上英雄
在海军部队体验生活
看这张历史照片,如不加注释,可能谁也想不到图中手指前方的,是弹词名家周云瑞。端着机关枪作射击状的,则是蒋月泉。怎么也没办法把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和身穿长衫、手拿三弦琵琶弹唱《珍珠塔》、《玉蜻蜓》等才子佳人故事的艺人联系起来。事情还要从1952年作家柯蓝接到写海军题材电影剧本的任务说起。这位柯蓝,并不是担任过凤凰卫视主持人的女演员柯蓝,而是一名湖南作家,男的。柯蓝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于湖南长沙。之所以用“柯蓝”这个笔名,是因为他参加八路军后,结识了一位名叫柯蓝的南洋华侨女护士,两人坠入爱河。不幸的是女护士柯蓝在战争中牺牲了,唐一正为纪念自己的初恋,终其一生以“柯蓝”笔名创作。他曾写过长篇小说《暴动》(又名《秋收起义》)、电影剧本《铁窗烈火》等,陈凯歌八十年代著名的得奖影片《黄土地》也是根据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
(1920-2006)
1952年,正在上海工作的柯蓝和刚从香港回来的电影导演白沉一起到海军部队熟悉生活,目标是创作一部海军题材的电影。柯蓝虽是湖南人,却对评弹有兴趣,他希望评弹团能派两位具有较高水平的演员同去,评弹团安排了周云瑞和蒋月泉。四位艺术家来到南海的南仃岛,深入部队两个多月,回来创作了中篇评弹《海上英雄》。先由柯蓝写初稿,再由周云瑞和蒋月泉根据评弹的艺术特点进行改写。
在广东石榴港体验生活
故事讲述的是1950年人民海军战斗英雄王永刚和赵大明奉命化妆深入牛门岭侦察敌情,活捉敌军官苗科长。在返回途中遭遇敌人炮艇,赵大明不幸牺牲。身负重伤的王永刚在小船沉没的危急局面下,击毙企图逃跑的苗科长,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返回基地,并带回了宝贵的情报,我海军主力出击,一举歼灭敌人,解放了牛门岭。
1953年《海上英雄》在沧洲书场首演,上海评弹团排出蒋月泉、周云瑞、刘天韵、姚荫梅、张鸿声、张鉴庭、张鉴国、吴子安、陈希安等演员,组成强大演出阵容,一炮打响。军旅题材的作品改编成评弹能否受欢迎?本来是有疑问的。但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说明评弹完全可以反映这样的内容。周云瑞事后曾这样总结:“……我过去长期说唱《珍珠塔》,演惯了那些‘老茄茄、软绵绵’的角色……我从前说书,说不来‘快口’,一直被训练得过分‘细腻’,这次在《海上英雄》里改变得很多,我感到满心愉快。我已深深地体会到,这样的改变是必要的,因为这才是我要求的进步……”
合作另一部新书《江南春潮》
蒋月泉作为作者之一和主要演员,在《海上英雄》中奉献了不少经典唱段,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侦察》和《游回基地》。相比之下,《游回基地》的名气更大、影响也更广。但《侦察》的艺术魅力,一点也不逊色。在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的日子重温这些唱段,自是极有意义的。
蒋月泉《海上英雄·侦察》
海军英雄他们探敌情,便衣侦察牛门岭。任他匪军查问紧,因为称呼背得熟,扮像自己人,想不到,渔民中轧两个解放军。米袋偏偏都不看,反而称呼问得勤。他们居高临下低头看,见铁丝网布满沿海滨,梅花桩打得密层层。沿了山坡朝前走,已到那三面临海的老虎岭。只见人们相见难得笑,家家户户半开门,岛上市面冷清清,小小杂货店,生意实在清,老板爬在柜台上看野景。
蒋月泉《海上英雄·游回基地》
风急浪高不由人,遍体鳞伤不能行。英雄受困山礁上,侦察任务难完成。猛想起大明临死几句话,他叫我克服困难要有信心,因为首长等候听回音,我怎能够不做奋斗就灰了心。抱木板滚入波涛里,一手划来两足蹬,滚滚波涛两边分。此刻是海浪奔腾风更急,千浪万浪扑上身,好比四面包围百万兵。咬牙关熬住伤口痛,要把海浪当敌人,凭你凶狠吓不倒解放军。我考验要经得起,受苦为人民,哪怕用尽最后力一分,也要回转基地去报军情。
最近我还写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